甘肃省2016年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

时间:2017-01-19 09:10 来源:甘肃省质监局 点击:0

2016年10月,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进行了质量风险监测,共检测40批次。采样领域覆盖中小型餐馆、学校周边路边摊、批发市场及全省范围内的网店。风险监测项目有蒸发残渣、脱色试验、荧光性物质。从本次风险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我省市场上所采集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的质量不容乐观,蒸发残渣(4%乙酸)符合率为90%,蒸发残渣(正己烷)符合率为87. 5%,脱色试验符合率为100%,有21批次产品的荧光性物质项目的最大荧光面积值,远超过标准要求的5cm2限值。

一、产品及行业概况

(一)产品概况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是由树脂或其他热塑性材料通过热塑成型加工得到的。按照其材质可以分为通用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植物纤维模塑一次性餐饮具、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其他覆塑一次性餐饮具等。

(二)行业概况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是指具有预期用餐目的或类似用途的餐饮具。包括了餐盒、盘、碟、碗、叉、勺、筷子、杯、罐、壶、吸管等是现代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包装。

随着《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和政策的实施,食品包装行业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改观。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第123号文件指出“自2008年1月1日起,未获得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销售单位不得销售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目前,全国获得有效生产许可证的一次性餐饮具生产企业大约有1800余家。我省已获得一次性餐饮具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0家,生产一次性餐盒的2家,生产一次性碗、杯的6家,生产一次性吸管的2家。国家发改委2013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对被禁14年的一次性发泡餐具(泡沫餐具)解除禁令,但目前该产品未列入生产许可发证目录之中。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也未列入生产许可发证目录。

(三)本次风险监测的风险点

1、蒸发残渣与脱色项目,是指产品向浸泡液中迁移的不挥发物质的总量。蒸发残渣的检测原理是,蒸发残渣(乙酸)是模拟酸性食物,蒸发残渣(正己烷)是模拟油性食物,在一定的温度及时间条件浸泡后,餐饮具溶出的物质的量。蒸发残渣的数值越高,说明塑料制品中含有的不明物质越多。

2、脱色试验项目,是指用沾有乙醇、冷餐油的棉花,在接触食品部位的小面积内,用力往返擦拭100次,棉花上不得染有颜色,浸泡液也不得染有颜色。塑料制品中的有机颜料可能会部分迁移到食物中,进入人体后,这些有机颜料中的重金属、苯等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3、荧光性物质项目,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或浅色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吸收人体肉眼看不到的近紫外光(λ=(300~400)nm),再发射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λ=(420~480)nm)。荧光增白剂用于塑料制品中,能增加本身略带黄色的塑料制品的白度和亮度,能使彩色塑料制品更加鲜艳夺目。荧光增白剂一旦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就很难通过正常代谢排出体外。同时,荧光剂会极大削弱免疫力及伤口愈合能力,一旦在人体中积蓄过量,除了对肝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危害之外,还会诱发细胞癌变,是潜在致癌因素之一。

二、风险监测方案

(一)采样方法/样品来源。

本次塑料一次性餐饮具产品风险监测采用自主买样的方式,采样40批次,采样数量为每个批次采样20只(其中检测样品20只,无备样),样品全部采取购买方式。本次风险监测全部为流通环节,包括:实体店及网店。实体店样品覆盖中小型餐馆、学校周边路边摊、批发市场;网店样品覆盖全省范围内的网店。

(二)检测依据、检测项目与判定规则。

检测项目、检测依据及判定规则见下表:

风险监测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

判定规则

蒸发残渣(4%乙酸)

GB/T 5009.60-200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依据相应材质成型品的卫生标准

蒸发残渣(正己烷)

脱色试验(乙醇)

脱色试验(冷餐油)

脱色试验(浸泡液)

荧光性物质

参考GB/T 5009.78-2003《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